勇立潮頭擔使命 奮勇爭先開新局
——淮南高新區今年以來經濟社會發展綜述
今年1至10月,淮南高新區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5.7%、高新技術產業增長34.6%、限上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1.2%、進出口總額增長83.5%;凈增“四上”企業27戶,凈增6戶新建新投產工業企業,居全市第一;新增民營企業812家,同比增長60.8%……
一組數字,見證發展。今年以來,淮南高新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認真貫徹黨中央“疫情要防住、經濟要穩住、發展要安全”重要要求,全面落實中央、省、市各項決策部署,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,踔厲奮發,勇毅前行,攻堅克難,經濟社會保持平穩較快發展。
聚力聚焦,壯大新興產業
淮南高新區對標市委六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,錨定大數據、新型顯示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,延伸發展新能源、先進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,大力實施延鏈、補鏈、強鏈行動。大數據產業聚焦“兩園、兩中心、多平臺”,推進大數據基地建設。今年以來,先后引進淮南軟件信息與制造產業園、白山云盾服務全球中心、北斗時空信息大數據應用等大數據重點項目13個。大數據基地在省級考核中較上年提升6位次。新型顯示產業按照“建園、強鏈”思路,建成一期、二期新型顯示產業園共65萬平方米,在建三期28.8萬平方米,計劃開工350畝四期產業園,全力打造智能終端顯示生產基地。2022年招引11家新型顯示企業,總投資102億元,累計入駐企業達31家??偼顿Y65億元的12英寸硅基OLED微顯示器制造項目順利簽約落地。新能源產業引進總投資50億元的新能源汽車三合一電驅生產基地、總投資55億元的淮南創維商用車、總投資18.9億元的創源動力科技項目,產業鏈條持續完善。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加快推進萬泰電子、中車瑞達等重大項目建設。中電科八所成功申報安徽工業精品,萬泰電子獲批2022年制造業單項冠軍培育企業并實現新三板掛牌,中車瑞達獲批2022年省專精特新冠軍企業。省區域性股權市場掛牌企業新增3家,累計達27家。
創新驅動,澎湃發展動力
淮南高新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,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。安徽理工大學科技園加快建設,入駐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等領域企業46家?;茨鲜锌萍计髽I孵化器獲批國家級專業型科技企業孵化器,入孵企業達38家??偨ㄖ娣e18萬平方米的高新區科技信息產業園竣工交付。突出培優培強,制定企業“陪跑”計劃,園區高新技術企業增至39家,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78家。新組建、認定3家省級工程中心,新增有效發明專利276件。組織15家企業申報淮南市科技計劃項目,3家企業獲批淮南市“50·科技之星”創新團隊,淮南移動淮南工業互聯網創新體驗中心獲批“安徽省工業互聯網十大創新服務載體”。開發落實科研助理崗位279個,榮獲科技部通報表彰。大力實施“科創+人才”戰略,加快推進淮南·閔行科創產業園合作共建,全力推進招商引資、招才引智工作。1至10月,上報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30個,協議總投資273.56億元,全年預計引進億元以上省外項目資金額66億元。
優化環境,厚植發展沃土
淮南高新區堅持城市基礎設施配套和營商環境優化兩手抓、兩手硬,持續做優發展環境、做強發展支撐。在城市配套設施方面,開工建設道路里程4.67公里,累計通車總里程達145公里。完成人民公園、E水系公園南片區改造工程,開工建設湯洼大壩公園,基本形成“十四縱十二橫”主次干道路網、“九縱兩橫”水系系統。不斷增加教育、醫療優質資源供給,開工建設北京師范大學淮南實驗學校、春分中學,建成投用高新區中心幼兒園,加快推進高新人民醫院等項目建設。全力做好全國文明城市、國家衛生城市創建工作,市容環境持續改善,園區榮獲“淮南市第二十屆文明單位”稱號。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,建成投用高新區政務服務中心,推行政務服務“一件事一次辦”。及時出臺穩經濟一系列政策措施,兌現產業扶持政策2.26億元,爭取制造強省、科技創新、“三重一創”等省市各類獎補資金5293萬元,通過“政銀擔”、“科技貸”、“園區貸”等業務發放貸款1.09億元。與省、市同步開展現場集中辦公活動,通過創優營商環境平臺為企業辦結各類訴求1055條。落實“畝均論英雄”發展理念,完成22家工業企業畝均效益評價工作。組織開展“皖美消費·樂享高新”惠民消費活動等,優惠金額45.3萬元,帶動消費125.95萬元。
以民為本,增進民生福祉
民惟邦本,本固邦寧?;茨细咝聟^堅持以人民為中心,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,完成十項暖民心行動年度目標任務,扎實推進民生實事工程。7個城市社區食堂、4個農村助餐點投入使用。新開工保障房1500套,建成紫荊苑、香樟苑五期三標段項目保障房1600套?;窘ǔ筛采w村和社區的老年大學線上線下教學體系,竣工移交10個社區居家養老配建用房,開放使用1個文化站、26個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。全年預計為589戶低保戶發放低保資金720萬元,為419戶城鄉特困人員發放供養資金480萬元。推進“三公里”就業圈建設,建成投用4個社區服務平臺。深入實施農業生產“大托管”,目前已托管7000畝,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。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,全年采集核酸樣本505.6萬人次。持續推進重點領域安全生產專項整治,積極防范化解金融風險,保持了社會大局和諧穩定。
記者 李東華 通訊員 呂天然 王詩堯